室內裝修中,窗簾盒(Curtain Box / Pelmet)是一個看似微小、卻極度影響視覺效果與使用功能的細節。忽視這一細節,導致後期出現窗簾卡頓、漏光、褶皺不服貼等問題。這篇文章將從窗簾盒尺寸的深度、高度、寬度與厚度四個面向,解析實務常見錯誤、設計原則、各窗簾類型的搭配、裝修協作方式。
什麼是窗簾盒?窗簾盒功能為什麼比你想像的更重要?
窗簾盒並非只是「遮住窗簾軌道」的裝飾,其實它還有很多小功能:
- 隱藏軌道、五金等不美觀的元素
- 讓窗簾更靠近天花板,使空間視覺更高
- 改善遮光效果(避免頂部漏光)
- 提供電動窗簾、燈帶、間接照明的藏線空間
- 作為窗簾重量的支撐基礎(尤其是重型窗簾)
對於現代設計來說,窗簾盒做得好,空間會立刻變整潔、比例更完美;做不好,則會形成永遠無法補救的視覺錯誤。
窗簾和尺寸做錯很麻煩
窗簾盒可以說是窗簾安裝的隱形骨架,窗簾盒尺寸影響窗簾的美觀度、遮光性與使用順滑度。不論你使用布簾、蛇形簾、調光簾、捲簾、風琴簾、木百葉、電動窗簾……只要尺寸錯誤,就會出現:
- 窗簾擦地或離地過高
- 深度不足導致窗簾卡住
- 盒子太矮看到軌道
- 空間壓迫感過強
- 遮光破口、漏光明顯
- 電動馬達放不進窗簾盒
- 之後換窗簾才發現尺寸不適用
認識窗簾盒尺寸:深度、寬度、高度,還有厚度與承重
窗簾盒是布簾、紗簾的基礎載體,其尺寸設計的科學性影響窗簾的使用體驗與空間適配度。窗簾盒尺寸包括深度、高度、寬度三項尺度,但其實不能忽略的還有厚度與承重,窗簾盒材料厚度與承重代表耐用度:
- 深度(前後距離)
- 高度(下垂遮蔽距離)
- 寬度(整條窗簾盒的長度)
- 厚度(材質承重與強度)
但還有一個容易忽略的材質厚度,也就是承重力,以下將逐一解析,並提供不同窗簾類型的對應尺寸。
窗簾盒深度:最容易做錯、但最重要的關鍵尺寸
代表容納性,滿足軌道容納 + 避免簾布摩擦
窗簾盒的深度是指從牆面到盒體外側的距離,核心作用是容納窗簾軌道 / 杆、簾布褶皺,同時避免窗簾與窗框、牆面發生摩擦。窗簾盒深度(Depth)決定:窗簾能否順利開闔、是否會撞到窗簾盒底部、遮光是否會破洞、之後是否能更換不同種類窗簾等等。深度不足,是住宅裝修最常見、也是最難補救的錯誤。
窗簾盒深度抓錯,可能有以下問題
- 窗簾無法順暢開闔,例如寬版的百葉簾
- 布簾被壓出皺摺
- 蛇形簾會變形、摺距不對稱
- 布簾會擦到窗框 → 留下污痕
- 捲簾會外露,無法完全藏在盒中
- 兩層布簾會卡住、重疊不順
- 電動馬達塞不進去
- 百葉簾抬升後露出一段堆疊厚度
- 未來更換窗簾需要拆掉整條窗簾盒
窗簾盒深度錯誤是窗簾盒最難補救的問題,通常只能 拆掉重做。
深度最常見爭議:為什麼實際需求比設計值更深?
因為設計師看的是「軌道厚度」,但窗簾師傅看的是:
- 窗簾實際運作需要的距離
- 布摺厚度(特別是蛇形簾)
- 捲軸變形或管徑差異
- 保留公差(3–5 公分)
實務上,深度只要能多給,就不要剛好卡死。如果經驗不夠,設計師忽略了客戶可能有不同的窗簾類型選項,後期就可能出現限制問題,就是限縮了業主選項。
窗簾盒深度與不同窗簾建議
本文提供一個簡單的標準公式:窗簾盒深度 = 軌道厚度 + 窗簾最厚處的垂落厚度 + 安全距離 2–4 cm
| 窗簾類型 | 建議深度 | 原因 |
|---|---|---|
| 單層布簾 | 18–20 cm | 需要容納布摺、軌道 |
| 雙層布紗簾 | 24–28 cm | 兩層軌道 + 兩層布摺空間 |
| 蛇型簾(S-Fold) | 20–24 cm | 摺距固定,軌道需更直且更深 |
| 蜂巢簾 / 風琴簾 | 10–12 cm | 產品本體薄,軌道深度小 |
| 調光簾(斑馬簾) | 10–12 cm | 捲軸細、占深度小 |
| 木百葉 / PVC 百葉 | 12–15 cm | 葉片可收起但仍需空間 |
| 捲簾(Roller Shade) | 10–12 cm | 捲軸直徑 7–10 cm |
窗簾盒深度的注意細節
首先要確保能容納軌道安裝,其次是簾布效果。
- 單層窗簾(僅布簾 / 紗簾):若使用單軌道,深度建議為 12-15cm。這個尺寸既能容納軌道主體與滑輪,又能讓單層窗簾自然垂落時形成飽滿褶皺,不會因空間不足導致簾布擠壓變形。
- 雙層窗簾(布簾 + 紗簾):需安裝雙軌道,深度需增加至 18-22cm。兩層軌道平行排列需預留 5-8cm 間距,再加上簾布褶皺的容納空間,過淺會導致兩層窗簾互相纏繞,拉動時卡頓,甚至無法完全展開。
- 蛇行簾要求波浪,大蛇與小蛇深度要求不同,這也是需要注意的重點。
- 若安裝電動窗簾,電機厚度(5-8cm)需納入深度計算,避免電機突出盒體影響美觀。
- 若窗框外側有窗臺石、牆垛等凸起,深度需超過凸起高度 2-3cm,防止簾布被凸起遮擋,破壞遮光效果。
窗簾盒高度:關乎遮光與美觀,重點是隱藏性
完全隱藏設備 + 搭配現場空間
窗簾盒的高度,指盒體垂直方向的尺寸(從盒體頂部到底部的距離),窗簾盒高度通常落在 10–20 cm,目的是遮住窗簾軌道、捲簾或調光簾的機構、燈帶(如果有),同時避免與吊頂、石膏線等空間結構衝突,兼顧美觀與實用性。
窗簾盒高度設計要點
- 太低會看到軌道或捲軸
- 太高也不美觀,多餘空間浪費
- 若要裝 燈帶,高度至少 15–18 cm
- 天花板若是壓低式收邊(隱藏式窗簾槽),高度就是「天花板本身下壓高度」
窗簾盒高度設計注意
- 軌道與設備的隱藏需求:常規手動軌道(含滑輪)高度約 8-10cm,窗簾盒高度需覆蓋該尺寸,避免軌道外露破壞視覺統一性;電動窗簾電機厚度 5-8cm,疊加軌道高度後,需更高的盒體高度才能完全隱藏。
- 空間結構的適配性:無吊頂空間可自由設定高度,有吊頂、石膏線空間、橫樑或需要遮蔽等考量——若吊頂下沿或橫樑距離窗框上沿較近(不足 10cm),需壓縮盒體高度,避免結構碰撞;若吊頂空間充足,則可增加高度預留裝飾褶皺空間。
- 窗簾盒高度做太高的問題:空間看起來壓低、天花板視覺被切割與其他線條(空調出風口、樑)比例不協調。高度做太高會讓空間顯得笨重,因此需「剛好遮住軌道+美觀」即可。
高度與深度是決定遮擋效果的關鍵,從視覺來看,如果無法有足夠的高度、深度,就會影響窗簾頭遮光效果、遮蔽修飾效果。
窗簾盒寬度:覆蓋窗框 + 預留褶皺空間
影響遮光性,完全覆蓋窗框 + 預留褶皺空間
寬度通常指「沿著窗戶左右延伸的總長度」。(從盒體一側邊緣到另一側邊緣的距離),直接影響窗簾的遮光效果與視覺整體感 —— 寬度不足會導致漏光,寬度過度會浪費空間,需精准匹配窗框尺寸與簾布褶皺需求。
窗簾盒寬度計算原則
至少比窗戶寬 20–40 cm(左右各 10–20 cm),原因:避免邊漏光、讓布簾可以完整收至窗外、調光簾/捲簾避免照明側漏(側縫)。也就是:
- 180cm 寬窗戶 → 窗簾盒建議 200–220 cm
- 250cm 寬窗戶 → 窗簾盒建議 270–290 cm
若要做雙開布簾 → 左右更需要多預留、若窗戶很大(例如 300 cm) → 窗簾盒可保持等長,也可略大於窗戶。
特殊狀況:有樑、有冷氣、有管線
左右有衣櫃貼牆、左右有柱子或隔間、左右有冷氣、風管、左右有門框或走道受限。此時可採用:窗簾只往單側集中、採用輕薄窗簾(例如蜂巢簾)、捲簾放置窗框內
- 若窗簾盒避開樑 → 必須讓窗簾盒延伸
- 若窗機在窗邊 → 寬度需包含冷氣預留
- 若鋁窗推開方向會撞布 → 需在寬度與位置調整
- 確保窗簾閉合時能完全覆蓋窗框,避免兩側漏光(尤其是臥室、書房等對遮光要求高的空間)。
- 窗簾褶皺比例通常為 1.8-2.2 倍(簾布寬度 = 窗簾盒寬度 ×1.8-2.2),寬度需匹配該比例 —— 若寬度過窄,褶皺會擁擠局促;若寬度合適,褶皺會自然飽滿,提升美觀度。
- 轉角窗、飄窗等異形窗戶需定制寬度—— 轉角窗需設計L型寬度,確保兩個方向均覆蓋窗框;飄窗需覆蓋檯面外側,避免漏光同時適配飄窗結構。
| 窗簾種類 | 深度 | 高度 | 寬度 |
|---|---|---|---|
| 布簾(單層) | 10–12 cm | 12–15 cm | +20–40 cm |
| 布簾(雙層) | 16–22 cm | 12–15 cm | +20–40 cm |
| 蛇形簾 | 12–18 cm | 12–15 cm | +20–40 cm |
| 調光簾 | 8–10 cm | 10–12 cm | +10–20 cm |
| 捲簾 | 8–10 cm | 10–12 cm | +10–20 cm |
| 風琴 / 蜂巢簾 | 8–12 cm | 10–12 cm | +10–20 cm |
| 木百葉 | 12–16 cm | 12–15 cm | +20–30 cm |
| 電動窗簾 | 15–20 cm | 15–18 cm | +20–40 cm |
窗簾盒厚度:以穩固性為核心,適配重量與安裝
窗簾盒的厚度,指盒體板材的厚度(從板材一側到另一側的距離),雖不直接影響窗簾使用體驗,但決定了盒體的承重能力與耐用性 —— 厚度不足易變形,厚度過度會浪費材料,需匹配窗簾重量與安裝方式。
- 窗簾重量的承重需求:單層窗簾(布簾 / 紗簾)重量約 5-10kg,雙層窗簾約 10-15kg,厚重材質窗簾(絨布、厚亞麻)重量可達 20kg 以上,盒體板材厚度需隨重量增加而增加,避免長期承重導致變形。
- 一般安裝(壁掛式 / 嵌入式):板材厚度建議為 1.5-2cm。大型落地窗採用實木、木心板或夾板,小型窗則可以用鋁合金材質,既能保證承重能力(單層窗簾重量約 5-10kg,雙層約 10-15kg),又不會因板材過厚佔用過多空間。
- 安裝方式的適配性:壁掛式安裝(盒體固定在牆面)需板材有一定厚度保證固定強度;嵌入式安裝(盒體嵌入牆體預留槽)可適當減薄厚度,避免佔用過多牆體空間;潮濕區域(衛生間、陽臺)需選擇防潮材質,厚度可稍薄但需保證耐用性。
- 材質與厚度搭配:木質窗簾盒厚度建議為 1.8-2.5cm,質感溫潤但需做好防潮處理;鋁合金窗簾盒厚度可稍薄(1.5-2cm),重量輕、防潮性好,適合衛生間、陽臺等潮濕區域。
- 若為外掛式窗簾盒:窗簾軌道需要依靠窗簾盒頂板,厚度就要特別注意能夠承受窗簾重量。特別是布簾要避免厚重布料。
窗簾盒尺寸設計無需盲目追求越大越好,而是要根據窗簾類型(單層 / 雙層、手動 / 電動)、空間場景(吊頂 / 無吊頂、常規窗 / 飄窗)、使用需求(遮光、美觀、順滑) 綜合匹配。近年來也開始有許多業主選擇不做窗簾盒,搭配得當,其實外觀仍是可以接受。參考:不做窗簾盒成流行?最新窗簾設計趨勢、施作要點與5大替代方案完全解析
記住四大核心要點:深度受到軌道與簾布影響,高度隱藏設備與適配空間,與現場條件有關;寬度覆蓋窗框,預留布簾、紗簾褶皺,影響側漏光,厚度保障穩固與適配重量。只有精准掌握窗簾盒尺寸,才能讓窗簾盒既實用又美觀,成為家居空間的隱形加分項。

